欢迎访问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窗口

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上海奋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5-07-09 来源:中国科技网
92

关键词: 创新中心 科技水平 变革新动能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6月29日,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超导”)落地浦东张江。就在拿地当天,这个规划投资25亿元的项目实现了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5证连发。“上海超导扩建项目早一步开工,就能早一步投产,更能巩固在细分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该公司董事长马韬表示。

“早一步,快一步,领先一步”,无不彰显着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速度。

7月7日,十二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朝乾夕惕,只争朝夕。上海牢记嘱托,勇为尖兵,蹄疾步稳,开辟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路径”。

啃硬骨头,策动更高水平科技供给

浦东张衡路上,上海光源照亮“微米界”;一河之隔,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能将10个太阳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再往东约150米,蛋白质设施牵住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牛鼻子”……就在几平方公里内,一座座大科学装置让人目不暇接。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已建成11个“国之重器”,还有4个在建、5个规划建设中,总投资规模约350亿元,设施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全国领先。一个个“国之重器”,让中国创新加速跻身“领跑者”行列。

瞄准国家战略急需,上海全力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敢于‘啃最硬的骨头’,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力。”上海市科委负责人强调。

聚焦人工智能的期智研究院、深入量子科技研究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在基础前沿领域,上海的高能级平台抢占先机,实现全链条赋能。

针对创新全过程中“从0到1”的基础研究环节,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多项首创性探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努力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今年一季度,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篇,平均每两天一篇,创历史新高。

除此之外,上海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动成果转化扎实落地:华东师范大学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赋权给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金额由2023年的708万元增至2024年的4.76亿元;上海理工大学首个完全赋权成果“人形机器人项目”,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上亿元融资……

“过去,一些科研人员因成果转化程序复杂,存在畏难情绪。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愿意转’‘积极转’。”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说。

厚植土壤,抢先布局孕育变革新动能

针对基础研究前沿领域,上海已形成脑机接口、类脑智能、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解码“未来”不设上限。

今年6月,上海吹响建设脑机接口未来集聚区的号角。“我们要把科研、临床、产品开发等产业链上下游集中在一起,培育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以创新浓度和密度换取创新高度和速度。”上海市科委脑机接口项目经理王卓曜表示。

“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上海以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引擎,持续释放智能产业的澎湃动能。底层技术要加紧突破,垂类应用要率先拓展,生态体系要更具效能,人才活力要竞相迸发,治理机制要先行探路……从尖端到底座,“从0到100”,上海正奋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短短几年内,上海就有3项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相继获批上市。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表示,上海是政策试验田,是产业聚集地,也是营商优等生,系列优势不仅让企业新药提前上市,更让一体化研发、生产及商业平台走入现实。

生物医药成果密集发布的背后,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厚积薄发。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该集群涵盖了全链条要素,不仅汇聚了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大科学装置和药物公共研发平台,还涵盖创业孵化、临床研究、生产制造、市场应用、政策支持等产业保障。

尖兵的突破,从来不只是单点和局部,而是全局样本上的全方位引领和创新。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已实现从“打基础”“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跨越,继续向“无人区”披荆斩棘。

责任编辑:孙莹




Baidu
map